Live a Little · 上篇(2016 – 2021)

Oct 20, 2025

在代码与青春之间

我即将二十七岁。 按新时代的算法,已经稳稳进入「老登」序列。 这一年,我的第二份正式工作也满了一年多。 回头看,想聊聊那些年我和代码之间的故事。


2016:少年意气与第一行代码

把时间拨回 2016 年。 那时我沉迷小说,读过的大部头早已按「车载斗量」计。 Ruby 风头正盛,我用 Rails 搭过小站,也在 GitHub 上部署过 Jekyll 生成的静态页。 想写漂亮 UI 的冲动驱使我去学 HTML; 我偷偷读完了 Digital Design and Computer Architecture ——一本讲 Verilog HDL 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书。 那时我并不真正懂,只是怀着一点少年心气。


2017 – 2018:大学、算法与初恋

2017 年,我进入大学,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 学校很大,疫情前的校车也只能遍历小半个校区。 数学天赋平平,但我仍喜欢编程——因为它让我能「造点什么」。

2018 年,我试图认真地学算法与英语,已经在 Linux 环境下生活。 我读 GNU 和自由软件基金会的故事,也在 GNU.org 帮忙校对文章。 那时的我还不会 git 之外的工具,全靠前辈帮我合并推送。 在邮件列表里,我看到俊余的名字——几年后,他做的 WebP 图像服务在推特上火爆一时。

同年我写信给刚落地中国的 LeetCode 力扣,想参与题解翻译。 Hercy 给我了第一封正式回复。 和 Winston 一起帮我做了 landing 。 如今一晃也结缘七年。

当然,2018 也有更多故事: 我挂了高数,也遇见了现在的女朋友。 那年秋天我和工作室的朋友一起看《昨日青空》,出来吃小吃时我说:

「这电影该和女生一起看。」 后来我又买了两张票,和学妹二刷—— 转眼,我们已经在一起七年。

技术上,18 年我第三次重生 GitHub 账号,尝试 Rust 项目 Servo,学 Cargo 命令,修 README 里的构建流程。 当时谁能想到,我未来有一段工作会真正用 Rust 写代码。


2019:翻译、社区与早期项目

翻译比我想的走得更远。 2019 年,LCTT 仍是国内最活跃的 Linux 中文社区。 我在里面结识了老王和白宦成老师;我们计划合写一本书,虽最终搁浅,但那段共同写作的日子至今难忘。

技术上,Python 当时如日中天。 我学了 Flask、Django、FastAPI 皮毛,用 Cookiecutter 生成项目模板。 后来成为 audreyfeldroy/cookiecutter-pypackage 的维护者——一个几千 star 的项目。 她和 Pydanny 是有名的「夫妻店」,今天依然活跃。

年底,我修完编译原理课,读 Crafting Interpreters,写了个 C 语言项目的模板 meco 和玩具语言 emo。 那时也尝试 Neo4j 与 NebulaGraph,做过可视化图查询的项目。 我没想到,几年后我真会在图数据库公司工作。


2020:Rust 之夏与方向初定

2020 准备考研,但心思其实一半在代码。 我从 Python 转向 Rust,入选首届 开源之夏 OSPP,在 Casbin 写了 casbin-raft,认识了江成和 Hackerchai。 江成后来为我写了推荐信,chai 去了 Kong。 和 OSPP 的缘分甚至更深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
同年,我在 Rust 中文社区贡献翻译: 译过 Writing an OS in Rust 中的一章,与洛佳结识——后来他做了 RustSBI。 我还翻译了 nrc 的 “Early Impressions of Go from a Rust Programmer” 。 PingCAP 的 VLDB 论文成为了毕设开题材料。 这个内容在获得授权后发布在了 PsiACE/TiDB-A-Raft-based-HTAP-Database

毕业设计题是 “基于 Rust 的分布式 KV”——Raft + Bitcask。 熟悉 PingCAP 的同学应该都知道灵感出自何处。 我研究 async-raft(即 databend/openraft 前身),也给 P 社周边库提 PR。 那年我以个人捐赠者身份支持 Rust China Conf 2020,和夏歌、Mike、汉东有了更多交流。 后来,我还做了几年 Rust 中文社区日报编辑。


2021:转折与第一份工作

考研失败——毕竟我复习间隙还在给 xi-editor 修过 lint。 我去 Wasmedge 面试实习,了解到了 WebAssembly 和 ERC20 标准,我修正的方案最后被用于社区。 又从 Meilisearch 和 Hashlink 分叉出 riteraftritelinked,前者积累 300 多 star,后者成为我下载量最高的 crate 之一。

我也拿到 PingCAP 面试机会,当时项目是给 Tichi 做贡献。 练习部署 Prow 时,第一次切身感受国内网络之艰难。 Mini256 就在那个组里——几年后,我在做 GraphRAG 时看到 TiDB 推出 AutoFlow,他也在做 RAG 了。

那段时间,我一边写论文,一边给 Databend 做早期贡献,从 CI 到模糊测试,再到上游的 Arrow 和 SQL 解析器。 那时 Databend 不过 10 人左右。 我加了虎哥好友,只想向技术大佬多学习,没想到真的因此获得了工作机会。 他爽快地约我在武汉见面。 我至今记得那天的阳光—— 那是创业者最有光的年纪。

6 – 7 月间,我在 Databend 上下游提了约 40 个 PR。 就这样,我加入了这个立志打造“中国版 Snowflake”的团队,开始了我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工作。


未完待续 —— Part 2 将讲述 2022 至 2025,从 Databend 到 Apache OpenDAL 等这些年的故事。

https://psiace.me/posts/atom.xml